不久前,帛画非遗传承人穆益林在邬达克旧居举办了“古帛今韵”:穆益林迎春帛画展。他让3000年前的帛画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今晚21:30,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品画》邀请到了帛画非遗传承人穆益林,与我们聊一聊他对帛画艺术的不懈追求。
穆益林(左)、张颖(右)
这是一个东西文明交融的特殊场景。此次“古帛今韵”:穆益林迎春帛画展中,亮相的作品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美术: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的帛画作品。彩墨在柔软的真丝织物上舒展绽放,三千年历史在邬达克旧居相逢,音乐家的浪漫情怀和帛画纯美的诗意境界融为一体。
“古帛今韵” 穆益林迎春帛画展 现场
跨越三千年的帛画
穆益林,潜心研究帛画30年,开创新路、拓展技法,创造出有强烈色变效果的现代帛画,为继承、发展中国帛画起到了领航作用。说起帛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的先民便在绢、纺、纱、绸、绫等真丝织品上绘画。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帛画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
马王堆出土一号墓T型帛画局部
穆益林介绍,帛就是白色、素色的平面真丝织物,其上面的画称为帛画。帛画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夏代就已出现。1952年,洛阳东郊的商代墓里,发现已经残破了的帛上绘画痕迹,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此外,在马王堆出土的2100多年前的西汉帛画更是震惊了世界。穆益林提到,在汉代帛画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国的绘画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发达的,也是非常超前的。
马王堆出土《划船游乐图》帛画残片
赋予帛画艺术新生命
帛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穆益林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对帛画进行研究和传承,以鲜明的现代性赋予帛画艺术新的生命,这与他毕业于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上海美专有关。在那里,穆益林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并得到应野平、孟光等名师的指导。
1960年穆益林(前排左一)等同学在舞蹈学校工地写生 哈定讲课
穆益林并不满足对既有材质的表现,而是着力于对新材料的探索。这一切,则要追溯到手把手教他在丝帛上绘画的恩师郑慕康。1983年穆益林和同学陈可爱(即陈红兵)一起合作两幅画,各自分工画一幅,陈可爱在纸上作画,穆益林则选择了丝绸材质。他认为,恩师郑慕康教他的东西,自己一定要传承下来,即有了这幅《雨中情》。
《雨中情》帛画 1983-1984年
穆益林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当中,对材质发生了兴趣。画好后在春节预展时发觉颜色太鲜艳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于是决定重画。穆益林拿了白绢蒙在原作上准备勾线的时候,意外发现白绢背后透出来的颜色朦朦胧胧,正是他需要的色调。此后他把所有的图形、人物都画在反面,而正面画花青水,作品获得了成功。之后创作的《家庭教师》也是以小纺代纸并参加了全国美展。
《家庭教师》1986年
夫妻合作续写帛画传奇
色彩是穆益林现代帛画中的一大亮点,是他丰富、饱满、浓烈的个性情感的突出表现。吸收大量民间元素的《过大年》、《闹元宵》色彩热烈,层层叠叠的半透明剪影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情境;而在《天涯客》、《天地皆诗》中,交错重叠的丹顶鹤或翩翩起舞,或昂颈高歌,朦胧的图像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1994年《天涯客·翔》
取帛舍纸,这看似只是一个对画材选择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便意味着艺术创作手法的改变,随之还可能引发艺术观念的改变和艺术走向的改变。透叠性、折光性、色彩的高饱和度,这些特殊的性能和技法是穆益林在不断探索现代帛画材料时发现和总结的。他认为,现代帛画是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
穆益林先生帛画作品的托裱工作均由夫人白桂珠担当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穆益林的夫人白桂珠曾师从上海博物馆的裱画专家严桂荣。她学了裱画以后,穆益林的作品都由她来进行托裱。穆益林介绍,在托裱过程中,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会发生变化。比如裱的时候,拉一拉和紧一紧,图形、色彩、浓度都会产生变化,有时候有一些丝纹、一些水的印迹,往往都是在装裱的时候产生的。所以他认为太太白桂珠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荷塘印象NO.28 风荷》帛画 58×59cm 2000年
绚烂的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画色彩薄弱的固有偏见,神奇的色变魅力也令世界对中国帛画刮目相看。在今后的岁月里,穆益林还要写普及给人们的文章和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帛画,让更多的人参与帛画的传承和创作。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